首页>展览>近期展览

No Vessel·不器——邛窑艺术家王有川个人陶艺展

时间:2020-12-30   访问量:5799

1.png

2.png

3.png

       第一空间  青涩年代

       王有川1982年7月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美术设计专业,从此与陶艺结缘。岁月流逝,几度搬家、辗转迁徙,陶瓷易碎,早期作品已流失殆尽。“不器”选几件“幸存者”与您分享,借此感激川美的培育之恩及老师的教导之恩!作品虽显稚气,但当时却是将艺术高高贡奉着,不敢稍有亵玩之心。这也是对自己陶艺成长历程的回顾与记录,听一听自己的脚步声。

       第二空间  坎坷陶路

       从川美毕业后,王有川被分配到省乡镇企业局,成为国家公务员。几年后下海创业,后来做了建筑设计师,最后到大学任教。因为对陶艺的那份爱与执著,王有川并没有彻底放弃陶艺,时不时参加展览,矢志不渝。屈指一算,川美各届陶艺专业的大学生近五十人,现在仍坚持做陶艺的,唯王有川一人。由此可知为陶之不易,坎坷艰辛,难以为继。

       2014年冬,王有川来到景德镇,目的是想学习景德镇的成熟工艺,做精美、实用的四川陶艺。加上名字里有一个“川”字,故而将个人工作室正式命名为“川之陶”——王有川的陶艺,即四川的本土陶艺。

       在去景德镇之前,王有川将一两吨四川陶泥发往景德镇。可是,到了景德镇,尽管有朋友帮忙,这批泥也很难找到栖身之所。景德镇的工坊里全是晶莹剔透的瓷器,容不得一点陶灰,王有川非常自觉地在工坊外做自己的土陶产品。十冬腊月,寒风凛冽,手上裂了十多个口子,疼痛难忍。烧制过程中又屡遭失败,陶泥难耐高温,粘板赔偿是常有的事。不过,此行积累了诸多经验,其实是为今天的“邛窑时代”做准备、打基础,至今心存感激。

       第三空间  邛窑“川之陶”

4.png

       2017年秋,“川之陶”有幸入驻邛窑遗址公园,终于有了自己真正的匠人之家。王有川本是注册建筑师,正可以大显身手。设计、施工、装修、设备装配……,大小事务都亲历亲为,其中虽也好事多磨,但总体进展顺利,于2018年10月正式竣工。从此,王有川以邛窑为家,潜心于陶艺制作与产品创新,心无旁骛。

       一千多年前,邛窑的能工巧匠们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。 ——“黄者如金,黑者如漆,绿者如玉,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重,棕釉而有花纹,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的,其釉水无美不备。” (《旧唐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》)邛窑陶器精美绝伦,天下共知!但最为难得的是:邛陶不仅釉色丰富、胎体坚固,色彩明丽、声如钟磬,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、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,同时还贴近生活,具有相当的适用性,能走进千家万户!“川之陶”就是要步前人之后尘,做实用且高雅、精美且平易,有温度、有情怀的艺术生活陶器,为普通大众所接纳。为此,王有川付出了艰辛努力,在跌倒中一次次爬起来,终于在2019年8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找到了自己的“陶语”,为时一年。

       今天,邛窑“川之陶”非常荣幸地将这些凝聚着心血与才情的手作陶艺陈于“不器”,奉献给大家!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邛窑“川之陶”·临邛杯系列

5.png

       多年前第一次见到“临邛杯”是在一本画册上,这真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宝贝!

       临邛杯无疑是邛窑的标志性产品之一,精典中之精典!后来在博物馆见到实物,发现杯身上写有“临邛”二字,才知此杯得名的由来。临邛杯造型别致,朴厚而优美。尤其是线条柔美的“小蛮腰”总感觉透着一股子“妖气”,吸人魂魄。这多半是宋人的审美吧?最古怪的是,侧面贴着一只“小耳朵”,起初只以为是装饰,为了出奇,为了好看。可一翻资料才恍然大悟,那是最最有用的部分,这就是邛陶兼有审美与实用两大功用的绝好印证!

       原来,“小耳朵”是用来系绳索的,行走于南丝路的马帮脚夫,将临邛杯系在腰间或马背上,或斟或饮,取拿方便,没有这可爱的小耳朵怎么行?真是被古人的审美能力与聪明智慧彻底给雷倒啦!川之陶也想做具有现代风范的临邛杯,可器形只有模仿,难道你还能超越或改进不成?没那个能耐也没那个胆。再说,不是这个样还叫什么“临邛杯”?于是,只有在功用和釉色上下功夫。最终,我们将临邛杯改成了咖啡用具,兼可品茶,并在杯下加了一只小碟。看吧,这就是“川之陶”的临邛杯,有雅绿、金沙、朱红、豹纹等釉色,喜欢吗? 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邛窑“川之陶”·汉风系列

6.png

       身在邛窑,就要做邛窑系、邛窑风的陶艺,为此王有川做了大量尝试。省油灯和临邛杯大多为哑光绿釉,于是首先在釉色上下功夫。这一套汉风小茶壶,取的是西施壶的造型,再施以绿釉,小巧玲珑,招人怜爱,却又沉着厚重,不失古风雅韵。

       当然,一种釉色显然是不够的,接着又调配呈现“做旧”风格的釉色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,终于成了。其实,做陶艺也如写文章,一切都是天成,非人力所为,只不过有幸得上天之眷顾,慷慨赐予你而已,得意不得,更须小心!

       汉风系列还有酒器“汉爵”,小巧可人,清雅脱俗。做此小器,其用意是着力于传统经典器物与现代审美的结合,将民族经典、国粹与现代生活、审美相统一,让“文物”也活起来!也让古风古韵及传统之美,通过一杯一盏走近我们,融入我们的生活。此与“川之陶”临邛杯可谓是异曲同工。

      

        邛窑“川之陶”·乡愁系列

       “乡愁”淡如寒烟、深似幽谷,浓过化不开的冬雾。

       古人的乡愁是什么?是明月诗酒,是 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(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),是“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舟行”(李白《渡荆门送别》),是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(王昌龄《芙蓉楼送辛渐》)。

       邛崃人的乡愁又是什么?是西河的晨雾,老南桥头遮天蔽日、浓荫匝地的千年榕树……。不过,最心心念念的恐怕还是清晨的那碗奶汤面,以及碗边的一碟钵钵鸡。那是无限浓郁、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。也许,古人会用临邛杯去盛满乡愁,而今天的邛崃人,他们又用什么呢?

       ——于是,有高人想到了“碗”!用装奶汤面的那只大汤碗去消释乡愁,抚慰游子。

7.png

       “乡愁系列”套装碗就这样闻世了!王有川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,“乡愁”碗的釉色很古朴,旧旧的感觉,毫无“新意”,却很耐看,一捧到手心就不忍放下。为了让碗精致起来,又给碗底加了圈,进而是碗面的手工刻绘。后来,又有了“和合器”的创意,将两只碗扣在一起,亦碗亦盖,实用功能增强,就这样在制作中一天天完善、完美起来。

       将普通的餐具做成可以赏玩的艺术品,却又不是“奢侈品”。“川之陶”在艺术生活陶器的路途上越走越意气风发!在此,感谢“乡愁”系列!


       邛窑“川之陶”·创新产品

8.png

       向古邛陶学习,在继承中求发展、传承中求创新,将具有艺术品位,能满足审美需求的精美陶艺引入大众生活,是《川之陶》的追求,也是近几年来的研发方向,王有川时时都在为此而绞尽脑汁。兴之所至,闲暇时也试着做了一些可以放在手中把玩、可供爱陶人细细品鉴的小陶器。不过,玩物不可丧志,“器”与“不器”,唯在心,不可不警醒,适可而止!

       这只小香器,花了王有川好几天时间,又小又薄,一不留神坯就碎了,真的是挨不得碰不得。不过,烧成后与两只大香炉放在一起,真是美满的“一家三口”。闲时点一炷香,世界为之安宁,浮躁的心也顿然沉静,制陶的一切辛劳都是值得的,这就是陶艺的冶情功能。

1609263353.png

       当今世界,都在倡导“工匠精神”,手作是必不可少的。手捏杯,也是“川之陶”用心打造的精品之一。与通常的手捏产品不同的是,“川之陶”手捏杯几乎用尽了制陶的所有工艺,修、刻、绘一应俱全,底部也打理得漂漂亮亮,工工整整,手感厚重、釉色淡雅,器型自然、做工精致,堪称手捏杯之上品。

10.png

       此外,在器型和功用上,“川之陶”也花了不少工夫。日积月累,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——大小各式茶叶罐、快客杯、小粉盒、钵盂、香炉、水杯、茶盏、酒器、果盘、花器……,甚至灯具等,凡日常生活之所需,几乎都有所涉及,用心也算用到极致了。

       这一切努力,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同。


       一只历经磨难的咖啡杯

11.png

       去年年初王有川亲手做了几只咖啡杯,其中有一只有盖,拉得好、做工细,器形也漂亮。可是还没入窑,不知道是谁将杯盖撞了个口子。王有川索性将盖子修了个缺,方便放勺。此为第一难!

       施釉的时候选择了志野白,结果烧制出了意外,杯体像是涂了一层白色涂料,奇丑无比!

       第二施釉复烧的时候,竟然让口部粘上了窑顶的石棉纤维,又遭第三难!清理好之后再烧,承蒙上天不弃,终于成了!

       一只杯子加上素烧,共烧了四遍,终得修成正果。其实,类似的故事很多,为陶之艰辛如是,一只小小的咖啡杯足可窥斑见豹!


上一篇:“邛窑杯”一带一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暨2020邛窑柴烧艺术季开幕式

下一篇:遇见——文君酒与韩国郑东薰作品展